郑州地铁口出现商业售卖点!办事处:将通知搬离!
阳光炙烤着郑州金洼地铁站A口的台阶,一只橙白相间的“便民服务站”箱子静静立在东南角,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着矿泉水、可乐、方便面。一位刚出站的年轻女士走近,手指点向柜里某款饮料,盯着价签嘀咕:“超市五块,这儿卖六块?‘便民’还能这么便……”旁边试图扫码的乘客闻言缩回手,嘀咕着“价高了点”,转身汇入匆匆人流。柜子侧面的“休息驿站”字样在阳光下有些晃眼。
这片贴着地铁口设立的商业风景,迅速在市民反馈与大河报的调查中褪去了“便民”光晕。当价格标签撕去“便民”面纱,这方小柜成了检验城市精细管理的多棱镜。
一块钱之差,丈量“便民”含金量
“电解质水,超市5元,这儿6元;可乐,3元变3.5元;干脆面,1元卖1.5元。”乘客口中的比价清单,像一把小刀,挑开了“便民服务站”名不符实的表层。运营方的解释透着无奈:“上货油费,成本高,进货也贵,我们就是给工人开工资。”高昂租金、人力物流成本确是无人零售的痛点,但将成本悉数转嫁给“最后一米”的乘客,使“便民”之名沦为高价标签,模糊了公益初心。当一瓶水的差价变成“油费”时,“便民”的金字招牌在刺眼的价差里黯然失色。郑州12315的回应点出了本质:市场调节价,明码标价即合规。法律上无可指摘,情理上却难言诚意。真正的“便民”,从来不是冷冰冰地印个标签,而是在市民心坎上留一道暖光。
5米禁区,暴露城市管理的模糊地带
更棘手的问题在立锥之地。这台贴着地铁口设立的售货机,无意间踩中了一道清晰红线。国家交通运输部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》明确:车站出入口五米内,严禁摆摊设点等妨碍乘客通行和救援疏散的行为。记者现场观察,设备几乎紧挨出入口,挤占着疏散通道的宝贵空间。
运营方声称“报备过社区街道办”。惠济区城管局的回应如一盆冷水:“我局无此审批权限。”街道办则直接勒令搬离。监管层级的混乱与审批权的真空,使一台售货机成了监管的试纸。深圳地铁2021年因地铁口五米内商铺占道而引发公众广泛质疑后,随即展开了专项整治——制度的红线唯有在执行落地时才能真正构筑安全屏障。北京、上海早已将地铁口五米“清净区”落实于日常管理。当安全红线遭遇执行模糊,城市治理的精密刻度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。
“谁来管”的罗生门,照出责任空隙
“便民服务站”引发的连环追问,令城市管理的交叉地带骤然失焦。郑州地铁客服明确划界:“站外归市政,我们管不了站外。”城管摇头称无权审批,街道办虽下令搬迁但执法权限何在不得而知。12345和12328热线在流转中,折射出多部门治理的“三不管”缝隙。
而中原区同批带有“中原公用事业智慧便民服务”监制字样的机器铺设顺利,又与金洼站的命运反差鲜明,引发市民追问:管理标准为何地域有别?这种差异背后是否暗示着特许经营的隐情或政商角色错位?一台无人售货机成了城市责任链条的照妖镜,映照着权责对接的断层线。谁该为这些盘踞在法规边界的“灰色设施”负责?市政规划、安全监管、便民服务需要一张清晰的责任清单,不能让市民的疑惑在部门间来回踢皮门。
伪“便民”退场后,“真便民”向何处延伸?
金洼站的无人售货机被按下暂停键,争议却在每个城市的角落潜伏。破除“伪便民”,需要双管齐下:依法清除违规占道者,守住城市空间的底线安全;真正贴心的便民服务,需在尊重法规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延展温度。上海部分地铁口在20米开外设立“爱心驿亭”,提供平价冷热饮水、应急充电等,由政府招标引入合规商户运营;成都借鉴新加坡组屋模式,由社区组织主导便利点运营,保本微利。这些尝试证明,远离站口的安全距离、普惠定价与务实功能,才是赢得掌声的关键。
郑州金洼站这场“便民风波”,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清醒剂。城市温度的标尺,从来不在精明的加价标签上,也不在华丽名目的遮掩下,而在每一寸公共空间是否真正服务于人、取信于民。在地铁进站的隆隆声中,人们期待的不是一个打着便民旗号的商业孤岛,而是安全、有序、带着诚意的城市脉动。
(报道来源:大河报·豫视频 记者:宁田甜)
#你被便民过吗# #郑州地铁便民服务站争议# #公共空间谁做主#